Corporate Sustainability/ Corporate Stewardship
Corporate Sustainability/ Corporate Stewardship
今年的永續報告書,以紅葉谷綠能溫泉園區作為主要視覺意象的發想。台東延平鄉的紅葉溫泉在大約 14 年前的莫拉克颱風中被沖毀。雲品國際攜手台泥綠能以地熱發電結合溫泉觀光,希望不只把溫泉修復,還能夠以此據點做為地方創生的平台,過程雖然辛苦,但是格外有成就感。
這個案子從一開始的定位,就和一般純粹商業的考量有所區隔。我們不只著眼在園區的商業營運模式,更希望能融入地方,共生共榮。我們謙卑學習,結識了許多好夥伴。
在 2022 年初在餐飲部分和「烏尼囊多元文化工作坊 」、「M’Loma」、「卡那歲工作坊」 與「蕎仁美部落廚房」等地方餐廳在台北頤宮合辦了兩周的活動,叫好又叫座,讓米其林三星和台東慢食三星相互激盪,一起成長。住宿部分則有One Taitung、比砂麓和宜興園等民宿加入「紅葉COLLECTION」,建立訂房和服務平台,一起討論如何提升品質,共同行銷。
目前的營運團隊中有七成二的同仁來自延平鄉,九成五來自台東縣。園區販售的絕大多數伴手禮也都是當地高質感的產品。我們在串連地方伙伴時,心情是愉悅的,也在過程中學習良多。舉例來說,在我們和桃源國小合作辦理藝術創作課程,讓同學用半學期的時間描繪地方生活意象,過程中更目睹了 KIST 的創新教育模式和理念,見證了極具活力和高度學習力的校園環境。
我後來回想,為什麼我們做這個案子時特別開心且有成就感?答案就在最近閱讀的「目的與獲利」新書中。作者喬治賽拉分是哈佛商學院講座教授,在20 多年前就投入當時很冷門的 ESG(環保、社會責任和公司治理)領域。他認為公司必須要有獲利以外的「目的」,這個目的可以是 ESG,也可以是一個有利於社會或人類的使命及目標。
早期普遍的觀念是公司投入ESG 的資源,必須要從獲利中割捨,審慎地二擇一。但事實上行善和獲利是可以兼顧的,而且還有數據來證明。
賽拉分教授分析了數千家公司,發現以 ESG 或目的導向的企業,股票報酬率比競爭對手高。例如發現(Discovery)保險集團企業宗旨是讓客戶過更健康的生活。所以他們提供各種誘因,在超市買健康食品、固定上健身房、從汽車追蹤器確認是安全駕駛等都可以得到折扣。結果客戶保費和公司醫療賠償同步降低,達到了客戶更健康長壽,公司獲利增加,員工有成就感的三贏。
但這並不是說企業只要全力投入 ESG,就一定會領先競爭者或是獲利。企業還是必須要慎選和自己本業相對應的 ESG 領域,預估自己產業未來變化的趨勢,針對問題有效率地善用資源去找到解決的方案,這樣才是有效結合 ESG 和獲利的模式。
能夠讓世界變得更好,在過程中又能獲利,是絕佳組合。所有組織都應該思考自己的「目的」。有目的的公司才能吸引並留住好人才,才能有熱情奮鬥的目標,能建立好的品牌形象,吸引相同理念的客人,也才有長遠發展的前景。這是我們的使命和奮鬥目標。
另外,我們去年底也推出了負碳排住房的方案。歷經二年的碳足跡盤查,雲品與台泥資訊以飯店整年的原物料使用量、能源使用量、公共設備使用量等,計算出雲品溫泉酒店平均每房每晚入住的碳足跡為 150 kg CO2e,換算下來可用 47 元購買碳權來抵換,進而達到碳中和的目標。雲品透過加入新加坡的全球碳權交易平台 CIX(Climate Impact X)完成碳權交易及抵換,購入的碳權來源為 ARC REDD+ 項目,碳權均經過國際減碳標準VCS(Verified Carbon Standard)認證,並達成多項聯合國永續發展目標 SDGs,主要是保護巴西東部的亞馬遜雨林,將協助亞馬遜再造林聯盟 (ARC)重新造林、防火以及培訓可持續利用土地的工作項目。
旅客加價 47 元達成碳中和後,不但可獲得減碳旅人專屬永續楓葉種子紙與電子證書一份,雲品溫泉酒店也加碼購買對應的 47 元碳權,讓旅客的住房成為負碳排,攜手旅人以雙倍抵銷碳排而努力。為什麼我們不但自己盡力做,還希望更多的旅人加入減碳行列?
在 BBC 影片藍色星球 II 其中一段,描述了一群居住在北極斯瓦巴島的海象,苦無棲身之所,在有限的漂浮冰塊上擁擠地互相推擠﹑希望自己有塊可以休息的立足之地。其中一對母子,無力與其他海象搏鬥,只好載沉載浮地尋覓新的冰塊,終於在氣力用盡前找到了。此時主持人李家維教授的旁白令人難過 : 過去三十年來夏天的海冰減少了 40%,「如果這隻小海象有幸長大,依照目前地球暖化的速度,可能也沒有冰塊可以給牠棲息了」。
每個人都對碳排「有所貢獻」。台灣人年均碳排量 12 公噸,比大陸、日本、歐盟和多數已開發國家都來的高。我們希望不只自己做,也有更多夥伴加入減碳的行列,所以推動台灣首創的負碳排住房方案,來推廣永續意識。
例如我們協辦的太魯閣峽谷馬拉松,去年也不再提供瓶裝水或一次性紙杯,而是由花蓮縣府贈送每位跑者一個方便隨手攜帶的矽膠水杯讓跑者沿途可以補充水分。大會籌備起來有很大的行政挑戰,跑者也相對較不方便,但是卻可以減少數萬個寶特瓶的使用。
環保常常是既不方便又不便宜,但卻是值得做也應該做的事。而且不環保作法的許多外部成本往往被忽略,才會讓人誤以為傳統方式是比較便宜的。當我們計入對環境的破壞所造成的後果,甚至會危及人類生存時,這個算式又會不一樣了。
跟很多議題一樣,我們不去關心相關資訊,就不會覺得這個議題重要。但不同的是,永續議題不管您關不關注,它在現在和未來都將嚴重影響我們的生活和下一代的未來。
我以在台東縣延平鄉桃源國小布農族的小學生作業上看到的原住民的智慧話語作結:「人住在土地上只是暫時借用,總有一天必須歸還,因為地必須重新清洗。」土地和環境不是屬於我們這一代人的,我們只是借用且必須交棒給下一代,但是要確保交下去的土地是乾淨的。作為 80 億人的一份子,不要輕看自己的影響,也不要忘記自己的責任。畢竟不管是集體的破壞或改善貢獻,都有極大的力量。